不知道什么時候,發現小區樓下的火鍋店已經用起了機器人攬客,唱歌跳舞、扭來扭去,熒光屏上面循環做著幾個固定表情,吸引了非常多小朋友的駐足。
不禁感慨,餐飲服務機器人已經越來越常見了,但是從日常接觸到的機器人來看,他們的智能性似乎并不強大,成本相對也很低廉,更像是一個大個兒的玩具,頂多有個拿號功能,還不能算是服務機器人。
不過,從近年來大型餐飲公司部署服務機器人的情況來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速度似乎比我們想象的要快。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火出圈”的海底撈智慧餐廳,從各類探店和分析來看,服務機器人在海底撈智慧餐廳中充當的工作更多是“物流”。
后廚總控臺負責管理協調這些機器人,看起來科技滿滿了。
據悉,這套智慧服務系統大概花費了海底撈上億的投資,單就“機器換人”來說,節省的成本似乎杯水車薪。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部署服務機器人的餐廳真的能節約成本嗎?
幾天前,我們看到了一篇餐飲服務機器人的案例,聚焦北京希爾頓酒店餐廳的“四眼超人”機器人應用,里面的服務機器人計算模型非常有意思。
視頻以傳菜機器人為例,非常實際地分析了應用服務機器人過后的成本節省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較為繁忙、客流量大的大型餐廳來說,服務機器人的成本優勢是非常顯著的。
而且,從長遠來看,隨著人員工資隨工齡上漲,而機器人的成本相對遞減,所以,似乎正如視頻分析所說,餐飲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速度正不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