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工業4.0是德國提出來的,而工業互聯網是由美國GE牽頭成立的工業互聯網聯盟在推動的。而個人認為德國對工業發展階段的劃分并不是特別合理,德國提出的工業4.0,開啟的變革主要是解決服務業的矛盾,這次變革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等同于工業革命的一次變革,而不應該是工業革命內部的一次變革。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平臺的載體
國內在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而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平臺的載體,因而工業互聯網早期是以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為主。
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匯聚所有設備數據,利用設備數據,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將數據形成的智能,以服務的形式為企業賦能,基于賦能平臺實現服務業的分工。
未來的制造業,個性化定制產品將是主流,這意味著未來產品種類將更加豐富,產品的生產批量將越來越小。這意味著供應鏈體系生產制造將不再是瓶頸,在產品批量越來越小的條件下,產品設計將遇到供給瓶頸,產品服務將因為批量少而帶來服務難度增加。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產品服務,其屬性都與服務業類似。
當制造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將不在是生產設施以及核心產品的競爭力之后,生產設施的通用性將會越來越強,當生產設施通用化之后,生產設施未來可能以租賃的形式。
未來的工廠就有可能是附帶著人力資源服務的生產設施的租賃,制造業的瓶頸將轉移為產品設計,當存在瓶頸時,一方面是人力資源向瓶頸轉移,也就是設計類人員的增加,另外一方面是設計效率的提升,通過工具賦能,形成設計分工,提升效率。
分工的基礎是工具,工業互聯網將是設計分工的工具,解決的是產品全生命周期中,設計和服務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