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無人駕駛技術的話題炒得非常火熱,既有那些嘗試完全自動駕駛廠商,如福特、奧迪,奔馳,谷歌等等,也有做自動輔助駕駛的沃爾沃,特斯拉等,更有一群互聯網巨頭正在往里面涌,像我們熟悉的百度已獲得美國加州政府頒發的全球第15張無人車上路測試牌照,馬化騰拉來了李想、劉強東等人投資了蔚來汽車···不管是傳統汽車廠商,還是電動車或者互聯網公司,這幾年都在抓緊時間玩命布局無人駕駛,似乎一場關于爭奪未來的戰爭已經悄然展開了那么,為什么那么多巨頭公司要爭先恐后研發無人駕駛呢?
眾所周知,對于掌握了出行入口的Uber、滴滴類公司來說,做無人駕駛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為了持續輝煌并更上一層樓,自行造車成為了必然的選擇,而如果滴滴可以熬過這一關,必然會成為千億美元,甚至更高估值的科技公司。如Uber的CEO所說,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替換掉每一輛在路上行駛的汽車”,到那個時候才算是真正的“壟斷”出行市場。如果 Uber 、滴滴掌握了無人駕駛技術,它就能挑價格合適的車廠,量產無人車。新車出來,不再賣給消費者,而是立刻開出去接活掙錢。無人駕駛技術一旦成熟,汽車的商業模式可能就變了。不再是汽車廠商巨資砸廣告,經銷商昂貴的保養費,期待消費者花不少冤枉錢買車··當然,還會有不少人買車,但相當一部分汽車會變成隨叫隨到的服務。而無人駕駛車的制造商不再需要擔心車是不是能賣掉——車造出來就能每天創造收入。如果到時候汽車廠商自己不掌握無人駕駛技術,必須依附技術公司。
手機業已經是前車之鑒,蘋果和 Google 帶著自己的操作系統改造了智能手機。至于免費安卓系統,在中國以外的市場用它意味著手機上的游戲、應用和廣告抽成,都屬于 Google。這大概也是為什么主流車廠都下決心投資無人駕駛,而豐田、寶馬、大眾、通用還各自組建團隊,投資了汽車共享服務。只要車還是人開,車廠就沒法和 Uber、滴滴競爭,這兩家互聯網技術公司已經各自爭取到數千萬司機。但如果不需要人開車了,車廠做服務的機會就會更大一些。這一切都意味著車廠要改變被互聯網公司拉著走的節奏,他們決定自己在內部弄明白無人駕駛技術。但對于連車載娛樂系統都弄不好的汽車業來說,這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