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互聯時代,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NA-IoT網絡,形成了最為活躍的物聯網應用市場。中國的物聯網經歷了七年多發展,無論是在技術還是應用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物聯網需要智能傳感器
在全球信息技術跨界融合加速,萬物互聯的時代,智能傳感器作為與外界環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來源,被視為決定未來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與基礎之一。
傳感器技術歷經了多年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結構型傳感器,利用結構參量變化來感受和轉化信號;第二代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固體型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由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元件構成;第三代傳感器是智能型傳感器。
智能傳感器具有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交換、信息存儲功能的多元件集成電路,是集傳感芯片、通信芯片、微處理器、驅動程序、軟件算法等于一體的系統級產品。
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的興起,推動傳感技術由單點突破向系統化、體系化的協同創新轉變,大平臺、大生態主導核心技術走向態勢明顯,并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布局的戰略高地。
2017年,工信部發布了《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提出了要在智能終端、物聯網、汽車電子等工業領域有所發展。據有關專家預計2019年中國的智能傳感器產值將達到35億美元,國產智能傳感器所占比重將達到25%以上,比之前比重提高一倍。
目前智能傳感器的應用領域主要有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電子和醫療電子四大領域。
在政策和市場驅動下,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生態趨于完備。設計、制造、封測等重點環節均有骨干企業布局。國內智能傳感器技術研發已經初步開展,同時一些科研機構已建立起智能傳感器中試服務平臺,助推我國產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