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8年人工智能討論熱度持續升溫,人工智能已經廣泛的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很多行業都開啟了智能模式,物流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安防機器人等集體出現在大眾的視線里。而無線充電導入將為人工智能機器人增添新意,但從小功率到中大功率的跨越,磁件廠家轉型一定的需要時間。
由于移動機器人大多采用接觸式充電方式,受到定位誤差的限制,設計與控制復雜、可靠性低、磨損大等多方原因造成的充電難以及電路安全問題。在此背景下,無線充電成為智能機器人新的構想。
機器人對無線充電的需求,就像是一頭沉睡的獅子般逐漸被喚醒。捷佳科技市場總監亓立安表示,磁共振已突破無線充電距離、功率與面積的限制,成為許多機器人制造商將產品無線化的東風。而掃地機器人、陪伴/個人型機器人、家庭報警/安防機器人、機器手臂等應用,皆有望成為未來無線充電導入的目標。
據了解,中大功率方面從幾十瓦到幾十千瓦,無線充電的穩定性、安全性已經經過可靠性驗證,可以說現在的技術成熟度已經非常高了。
以現階段來看,無線充電技術以具備充電安全、精準、產品使用壽命長的強大優勢,將首先應用于掃地機器人和陪伴型機器人等銷售量偏高的產品。
雖然磁共振技術為無線充電應用帶來許多好處,但以目前的成本價格來看仍然偏高。普遍來說,一個接收器與發射器的模塊加起來預估約50美金左右,高昂的造價可能成為廠商投入的絆腳石。
通過相關磁件與電源廠家了解到,他們已經開始關注中大功率無線充電市場,并看好無線充電在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的前景。但令他們擔憂的是,目前都只是一些概念,無突破性產品與標準的誕生,這個市場只能慢慢過渡,暫時不能實現井噴式爆發。所有創新都需要一個產業的領頭羊帶動市場,就像智能手機無線充電的爆發,在三星和蘋果兩大手機品牌商的導入有明顯的成長,而機器人市場也是如此。
從小功率到中大功率的跨越,對于廠家來說,不僅僅是功率的升級,還有其生產技術、生產工藝也要相對應調整。然而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逐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