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企業在用人、制造產品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在對用工有著特別需求的制造行業,隨著智能設備、自動化生產線、“關燈工廠”越來越多,企業人力又將何去何從呢?
智能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數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制造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養,從精益人才的培養到智能人才的培養,這一過渡和齊步走可能也是制造企業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電線電纜這一傳統行業的特殊性,一般學習電纜設計專業出身的業務大佬對信息化領域不甚了解,而信息化領域人才對電纜的業務需求也不太明白,這種復合型人才一直是制約企業智能化發展的瓶頸。有數據顯示,58%的制造企業認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智能制造商業軟環境亟待改善的方面。目前,中國智能裝備制造行業高端人才及復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較大,無法滿足企業走向智能化的需要。
對于困境,企業也見招拆招,積極探索解決之道。積極推進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企業專門成立了智能制造及信息化部,聚集了一大批信息化人才。在企業內部組建專門的信息化部門,通過深度融合,在深入了解企業產品技術、業務領域的基礎上,推動智能化進程。
既然復合型人才可遇而不可求,不如就自己動手培養,一直以來,省、市、高新區都不遺余力地為人才聚集和引進提供了很多政策和平臺,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還是在企業和個人,企業有觀念,個人有意愿,才能培養出切實符合企業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根據“中國制造2025”,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將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面對智能化的大勢所趨,企業也迎來正反兩面的思考。
智能化為豐富用戶服務打開了無窮的空間,進而形成了巨大的產業生態圈,對推動企業發展的作用重要而影響深遠。同樣,智能化將促使企業盈利模式產生變化,并且將極大地改善工人的生產環境,降低勞動強度。
企業作為智能化生產制造的主體,一方面必然將享受到提升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等智能制造所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面對我們國家的制造業還處在“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并進的情況下。
任何企業對于智能化的改造建設都應該基于企業自身實際情況來開展,盲目追求智能化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對于企業來說,要認識到智能制造的建設改造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設備、資金的,企業實施智能制造要以問題為導向,企業急需解決什么問題就從那些方面進行智能制造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