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買車的時候,大家推薦的是:買一個省油的就行,車子就是一個代步工具,沒必要投入太多金錢。時過境遷,如今的汽車還是一個代步工具。但是,在那副變化不大的鐵殼子下,汽車的內飾和功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控屏越做越大,多媒體越來越智能,就連開車的行為都變了:自動泊車、定速巡航……以前我們就單純地叫汽車,現在的“互聯網汽車”越來越多了。
汽車的進化如果區分開來看的話,是傳統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的融合,汽車產業被認為是電子信息產業下一個強勁的爆發點,政府和企業也在有意撮合讓二者重疊的面積更大,融合的更深入。2018青城山中國IC生態高峰論壇于7月20日在青城豪生國際酒店成功舉辦,以“打造智慧汽車電子產業鏈”為主題,共邀請了超過260位來自政府、高校、企業和機構的決策人員出席,共同探討智慧汽車電子產業的未來發展。
從政府這一端而言,實現汽車智能化不僅是解決汽車社會面臨的交通安全、道路擁堵、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重要手段,更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工信部電子信息司系統處處長楊旭東表示:“智能化不僅將帶來汽車產品形態的根本變化,顛覆傳統汽車技術體系和產業格局,也還將引發消費者出行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和通訊方式的變革,以及信息和交通基礎設施的變革,甚至將極大的加速人類文明的進程。”
汽車產業鏈的升級主要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新能源汽車(NEV),另一個是智能網聯汽車(ICV),產業升級的路線是通過 ICV 賦能 NEV,實現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李駿在青城山中國IC生態高峰論壇發言時提到:“ICV重要的是把城市交通和汽車融合,這種融合體現就是要依靠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這種云平臺,與汽車充分的進行信息物理融合,產生這種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汽車。”李駿認為搞智能汽車有三個明確的目的,第一是提升車輛的安全性;第二是實現設計敏感性;第三是促成智慧城市。
對于汽車的改變,感觸最深刻的一個是消費者,另一個大概就是設計和制造汽車的整車廠了。汽車的功能越多,所使用的電子元器件就越多,總線的布置就越復雜。因此,整車廠對于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智能汽車將成為下一步的移動終端,作為商品服務的屬性將得到明顯的提升,在商業生態方面,智能汽車將會改變我們汽車業的生態。以前汽車企業以銷售為利潤,將逐漸過渡到以服務以汽車使用消費者來提供服務來爭取利潤。
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要實現自動駕駛必須突破以下限制。第一個是法規,需要更新的研究來完善法規;第二個是交通設施和交通標志的設計,與自動駕駛的需求存在差距,各種道路交通要素不統一,復雜多變,導致覆蓋測試難以覆蓋所有的道路;第三個就是基礎設施的統籌,我們的基礎設施很少考慮自動駕駛的特點,已完成的交通基礎設施也很難準確的獲??;第四個是開放的智能駕駛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國外已經出現過因為黑客攻擊導致汽車出現事故的案例。
而在汽車內部,傳統汽車座艙功能區布局碎片化,信息過載帶來人車交互的障礙,導致智能手機成了人車交互的入口,汽車本身的入口價值被低估。隨著汽車電子化程度提高,集成了液晶儀表、抬頭顯示儀、中控屏幕和后座娛樂的多屏融合智能駕駛艙會帶來更為智能化和安全性的交互體驗,人機交互體驗提升將成為汽車未來的核心技術要點。
在整車廠,汽車開發已經使用了“模塊化系統”,允許在多個模型系列中使用功能組件。而每一個功能組件的設計和實現其實就是集成電路的活了,這也就是為什么2018青城山中國IC生態高峰論壇將主題鎖定智能汽車了。我們細看智能汽車需要的技術:5G、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傳感技術等都是集成電路產業所擅長的。只是由于此前半導體產業的重心在智能手機,這樣的技術紅利將逐步被釋放到汽車和工業領域。從當前的局勢來看,汽車產業明顯排位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