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造芯?騰訊回應
近日,在拉勾網等招聘渠道,騰訊出現了多個芯片研發崗位,包括芯片架構師、芯片驗證工程師、芯片設計工程師等,工作地點覆蓋北京、上海、深圳等。
具體來說,本次招聘的職位要求較為全面,比如芯片架構師,該崗位的工作職責為負責AI芯片和通用處理器或者細分領域的需求分析,主導AI,處理器芯片架構設計,競爭分析和規格定義。要求熟悉AI芯片和通用處理器架構與電路設計,設計公司一線技術專家優先考慮;芯片設計工程師,則要參與SoC/IP 系統/子系統的設計和實現、負責模塊架構設計和實現等,要求有大規模SoC芯片設計成功量產經歷、CPU/NPU 等設計經驗者優先。
一時間,騰訊“造芯”甚囂塵上。
對此,騰訊相關人士回應稱,基于一些業務的需求,騰訊在特定的領域有一些芯片研發的嘗試,比如AI加速和視頻編解碼,但并非通用芯片。
據澎湃新聞,有芯片業內人士介紹,AI芯片和應用場景強相關,AI加速和視頻編解碼或許將應用于騰訊游戲業務場景,且應用場景越專越狹小,設計的難度相對沒有那么大。
未來國內在互聯網上的視頻質量將進一步提升,視頻編解碼能力尤為重要,加之騰訊布局較多視頻業務,例如,騰訊力推的視頻號、騰訊視頻、騰訊體育,以及是虎牙和斗魚直播平臺的股東,因此,加碼AI芯片領域,屬于騰訊進一步增強視頻領域競爭力的體現。
事實上,騰訊雖然沒有親自下場造芯,但曾經投資過多家芯片公司。如騰訊投資了位于上海的AI芯片公司燧原科技,其主攻的是通用人工智能訓練和推理產品。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燧原推出該公司第二代通用人工智能訓練芯片“邃思2.0”。
另外,今年3月份,深圳寶安灣騰訊云計算有限公司注冊成立,經營范圍包括集成電路設計、研發,也引發了騰訊親自下場造芯的猜想。
“BAT+”芯片
芯片熱導致多家巨頭對芯片發起熱情的追逐。BAT三巨頭中的百度、阿里此前均入局AI芯片賽道,動作比騰訊更快一些。
百度
2018年,百度公司發布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侖”,其中包含訓練芯片昆侖818-300,推理芯片昆侖818-100,當時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介紹,“昆侖”是中國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
據百度方面公布的信息,百度第一代昆侖芯片已于2020年初量產,目前已經規模化部署超過2萬片,第二代昆侖芯片已經流片成功,將于2021年下半年量產。
今年6月份,百度宣布旗下昆侖芯片業務成立獨立新公司,名為昆侖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昆侖芯已在3月完成獨立融資,估值約130億元。
阿里
阿里巴巴在2018年9月的云棲大會上宣布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平頭哥由阿里巴巴此前收購的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和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整合而成,主要任務是從事芯片的自研開發與戰略布局。
2019年9月,阿里巴巴第一顆自研芯片AI推理芯片含光800發布。當時,阿里方面表示,含光800已經量產,只服務阿里內部,暫不打算向第三方企業獨立銷售。
美團
近日,美團也通過投資形式布局芯片領域。上海智砹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B輪融資,美團產業基金美團龍珠在投資方上出現。資料顯示,上海智砹芯半導體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旗下擁有愛芯科技這一品牌。愛芯科技致力于高性能、低功耗人工智能處理器芯片研發。
中國移動
7月5日,據中移芯片官微披露,中國移動旗下中移物聯網全資子公司芯升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7月正式獨立運營,進一步進軍物聯網芯片領域,并計劃科創板上市。
華為
工商信息顯示,華為于7月8日注冊成立超聚變技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7.27億元,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信息安全設備制造、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技術平臺、集成電路設計等。
華為近年來不斷加大半導體產業鏈投資,據統計,公司旗下的哈勃投資公司從2019下半年至今已投資超過40家芯片企業。
格力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早在2018年就表示,格力要造芯片,未來投入500個億用于芯片研發制造。今年6月,格力電器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該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已取得重大進展,自研芯片、器件得到量產驗證,實現核心技術自主研發。
上市公司
立訊精密全資子公司立芯精密智造(昆山)有限公司于7月2日成立;OPPO全資子公司東莞市歐珀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近日也變更了經營范圍,新增設計開發、銷售半導體機器元器件等業務。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芯片領域投融資總額近3000億元,遠超去年全年。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90家半導體企業進入A股IPO程序。
二級市場上,芯片成為今年以來最火爆的概念。
同花順數據顯示,自今年2月8日階段性低點以來,同花順芯片概念指數累計漲超37%,集成電路指數漲幅超65%。個股方面,明微電子、富滿電子等14只個股年內累計漲幅超100%,30多只個股漲幅超過50%。
芯片行業也是機構調研的“寵兒”,據同花順數據,今年以來,賽微電子、新潔能、瀾起科技、兆易創新等公司均多次被機構調研,受到機構調研家數超500家,此外,明微電子、立昂微、華潤微等二十多家公司均曾受到百家以上機構調研。
業績方面,同花順數據顯示,在95家芯片和集成電路概念公司中,84家公司業績預喜,占比為88%。其中超5成公司凈利潤增速翻番,富滿電子等多家公司業績增速超10倍。
“扎堆”背后的迫切
為什么扎堆人工智能芯片創業,2020年在科創板上市的AI芯片公司寒武紀在年報中介紹:隨著當前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普遍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傳統產業,對于底層芯片計算能力的需求一直在飛速增長,其增速已經大幅超過了摩爾定律的速度。人工智能運算常常具有大運算量、高并發度、訪存頻繁的特點,且不同子領域(如視覺、語音與自然語言處理)所涉及的運算模式具有高度多樣性,對于芯片的微架構、指令集、制造工藝甚至配套系統軟件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寒武紀認為,與CPU、GPU等傳統型芯片相比,通用型智能芯片能夠更好地匹配和支持人工智能算法中的關鍵運算操作,在性能和功耗上存在顯著優勢。隨著人工智能市場需求潛力逐步釋放,通用型人工智能芯片未來將成為該市場的主流產品。
不過,芯片研發要求的前期投入極高。以寒武紀為例,該公司在2020年凈虧損達4.34億元。寒武紀表示,公司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根據公司戰略規劃,進一步增加研發投入所致。
AI芯片創業的另一個難點是找市場。百度和阿里的AI芯片,目前主要以服務自家業務為主,這為自研芯片提供了一定的落地保障。
百度公司公布的信息稱,4月23日,百度在湖北宜昌點軍區創建“百度智能云-昆侖芯智能生態中心”,并計劃投建由百度昆侖芯片搭建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這也是百度昆侖芯片生態在全國范圍內首次產業化落地。
阿里云在2020年7月介紹,阿里云在全球22個地域部署了上百個云數據中心,其中規劃建設了5座超級數據中心,阿里巴巴自研的AI芯片含光800在超級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
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