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人工智能崛起的東風,近年來生物識別技術發展迅速,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一系列細分領域“開疆擴土”,市場拓展持續推進。這一周里,人臉識別熱度突然暴漲,原因卻是因為幾大美國科技巨頭先后宣布“拒絕”人臉識別。
微軟公司宣布,將會暫停對警察機構提供人臉識別技術服務。該公司在聲明中稱:“我們現在不會向美國警察部門繼續出售人臉識別技術。在有一部強力的聯邦法律出臺前,我們都不會這么做。”而在微軟之前,IBM和亞馬遜已經做出了類似的決定。
緊隨IBM,亞馬遜也發布聲明,表態將會暫時禁止警方使用該公司的人臉識別技術,這份禁令將會實施一年。不過,該公司不會完全放棄人臉識別,將繼續允許其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失蹤兒童尋找等方面,也將繼續為此提供相應的服務。
陷入爭議的人臉識別
作為人工智能熱潮下的代表性技術,人臉識別如今的應用愈發廣泛。除了在美國引起爭議的執法領域應用外,人臉識別還廣泛應用于金融、安防、交通等諸多場景。正因為如此,業內對于人臉識別市場的發展都抱持積極心態,各大科技公司也相繼在在這領域展開布局。
不過,就美國來看,由于該國科技企業在研發、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過程中,受訓練數據量不足、數據來源較為單一等問題影響,人臉識別系統在使用時會在不同膚色的人群中出現差異和錯誤,致使相關企業一直被美國公民團體批評和質疑。
例如,在過去的兩三年內,包括微軟、亞馬遜、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在內的企業,都先后因為與政府部門在人臉識別領域的項目合作而受到高度關注,人們普遍擔心人臉識別技術會被政府用來監控個人。就如在這次美國的抗議運動中,警方使用人臉識別來監控參與者。
實際上,除了美國民眾對人臉識別抱有疑慮外,一些精英也有所擔憂。目前,美國已經有洛杉磯在內的多個城市通過立法,禁止地方公共部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F在,隨著IBM、亞馬遜、微軟相繼表態不向警方提供人臉識別技術,預計美國人臉識別應用將會受到一定沖擊。
人臉識別不會“離開”
總的來看,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的確有助于提升社會治理的高效性和便利性,但是也確實給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帶來了隱憂與風險。一旦海量的人臉識別數據出現泄露或者被非法利用,個人隱私將無所遁形,這樣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當然,這并不是說人臉識別就一無是處。每一項新技術在應用初期,都會面臨巨大的爭議,都會顯示出“雙刃劍”的屬性。因此,重要的是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使得該項技術的應用不會“脫韁”,而是實實在在地造福人類。
從亞馬遜、微軟的表態中也可以看出,這些美國科技具有也并未完全放棄人臉識別。這兩家公司都只是表示,“暫時禁止”向警方出售人臉識別技術,且都設定了條件,“一年內”以及“聯邦法律出臺前”。也就是說,人臉識別只是被“部分”、“暫時”放棄,而不是“全部”和“永遠”。
所以,很顯然人臉識別在美國的發展不會終止,應用也不會終止。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領域,人臉識別將長期存在,并繼續發揮其積極價值。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應該從這幾起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盡早、盡快完善相關法規與監管規定,這樣才能保障民眾的隱私安全,并維護人臉識別等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轉載自電子發燒友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