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本質上是機器系統或者構建好的對象,帶有數據收集技術,這些對象之間可以相互通信。所產生的機器對機器數據有廣泛的使用場景,但通常看作是確定事物狀態健康的方式,無生命還是活的。
例如,IoT可用于阻止對亞馬遜熱帶雨林森林的采伐。一家叫做Cargo Tracck的巴西本地服務公司將來自安全公司Gemalto的M2M傳感器放在三個受保護的區域。但有樹木砍掉或移動時,執法系統將接收到GPS位置信息,允許當局追蹤非法移動的樹木。
有分析師解釋IoT使用愛瘋手機打比方。托管在云中的分散的第三方應用能夠連接,用戶能從設備訪問所有類型的數據,
雖然在封閉網絡中將IoT看作M2M通信,但這個模式真是只是物聯網。
有了物聯網,按照具體目的部署應用,在網絡之外不會相互影響。真實的IoT用于不同應用部署用于不同目的,從受監控機器與對象收集來的數據可用于第三方應用。對IoT的期望是能提供來自封閉信息孤島的更多信息。
對于運行在數據中心的IoT,來自競爭廠商的平臺能與其他平臺通行。這需要標準API,讓所有廠商與設備都能插入,對系統接口與各種設備也是如此。
IBM在二月發布了其IoT協議,叫做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 (MQTT),這是個開放的標準。可幫助很多廠商參與到IoT中。
(系統集成商)如惠普、IBM與其他廠商開始開放其系統,減少各種限制,因為電信運營商允許不同網絡都成為IoT生態系統一部分。但這樣的愿景還需要些時間才能實現。
同時,大量平臺充當著管道的作用,連接來自不同廠商的系統,這樣便于通信與管理。Xively Cloud Services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它是LogMeIn Inc的公共IoT平臺即服務產品。可允許IT設計、制模并投入生產任何英特網連接設備。
例如,需要監控能源使用的公司可能使用封閉的廠商專有系統。他們可使用Xively作為輔助系統去監控心跳與冷卻,并跨多個地點控制能源使用。
長此以往,物聯網對于企業數據中心產生的一個結果是大量數據的轟炸,需要對基礎架構進行重大升級,尤其是數據進程與存儲。
(本文轉載自電子發燒友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