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為人類科技前沿的代表,人工智能(AI)已經滲透進全球各行各業。但是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隱私、就業等各種社會問題同樣備受關注。
人工智能如果得到正確應用,將可以極大地改善人們的生活,但如果這項技術被濫用,也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就目前看來,人工智能的應用仍然處在正確的軌道上,它有可能成為和蒸汽機、電力同樣能級的創新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會改變后發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些國家原本可以依靠低成本的人力,制造產品出口銷售至其他國家,換取用于投資本地基礎設施的資金。但在未來,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將會變得不可持續。
人工智能帶來無限想象,但就如任何一項新技術一樣,也面臨著技術、社會、道德層面的各種挑戰。最近,不少惡意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案件不時見諸媒體。這是因為現在缺乏有效監管,法律體系沒有完全到位,所以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推動人工智能的善意使用。技術不管怎么好,都必須以法治為基礎。
當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拓展應用領域的同時,隱私保護的重要性也日漸突出。在應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需要監管的介入,但也不能因為過度監管而扼殺科技創新。在研發一項針對哮喘病的人工智能技術,它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在病發之前就向患者發送提醒。但這項功能需要獲得相關數據的授權,如果對于隱私保護的監管過分嚴厲,類似的技術創新就無法實現。
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藥品研發,加快為患者帶來新藥的速度。在發現藥物方面,使用人工智能加速化合物合成的周期;在藥物研究過程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幫助發現前期臨床和臨床樣本所隱含的生物學機制;在臨床開發中,通過使用人工智能來協助患者分類,這比以往的手動搜索更有效率,可節省多達75%的時間。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也許就不需要找教練考駕照,看病也不用到醫院找醫生,遠程就可完成。但這意味著今天65%的孩子,未來從事的工作可能是現在沒有的,他們不知道未來自己到底將在哪個崗位。這將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就像現在做實物玩具,必須保證安全,因為兒童最脆弱。同樣,當走向數字化時代,對我們的孩子要同樣秉承這樣的“安全標準”。“必須讓他們走一條非線性發展之路,這就需要有協作能力,有創造力。”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于很多領域,但一定要清晰定義好。隨著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到具備自我感知和思考的能力,也需要正視和思考其對人類自身的反制甚至傷害。未來并不會是屬于人工智能的,而是屬于掌握了人工智能技術的人類。
(本文轉載自電子發燒友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